一部电影的片名直接影响到观众对影片的兴趣程度甚至是票房的好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影片想在海外市场收成可观票房,其片名的翻译就看上去至关要紧。
《阿甘正传》(Forest Gump)在中国很受青睐,这与其译名《阿甘正传》有非常大关系。鲁迅有一部小说名为《阿Q正传》,因此这种符合中国文化的表达习惯,并留下想象空间。
而汤姆克鲁斯主演的影片《最后的武士》(The Last Samurai)却叫人摸不着头脑。另有一部影片片名是相同的结构,但译名却恰如其分,即《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The Last Samurai讲述的是19世纪中后期整个武士阶层被终结的命,因此翻译为《末代武士》好像更佳。
《大话西游》系列在翻译时,并没把重点放在中国文化层面上,将名字译为A Journey to the West,而是反其道而行,在名字上寻求中西方文化的对应。因此,其译名分别为Pandoras Box(月光宝盒)与Cinderella(大圣娶亲)。这种译名在西方比较容易被同意。
而影片《赤壁》的译名Red Cliff却引发了大家的质疑,这种译法比较容易叫人联想到《红岩》。也有人觉得,对于外国观众来讲,单纯翻译成'Chibi'或者'Red Cliff'都不可以传达这部作品的意思,译作'Burning Bank','The War of Chibi',或者'Bloody Quay1'做合适。在《三国演义》的英文版中,赤壁就已经译作Red Cliff了。片方回话,命名也由此得来。
在《色戒》上映时,其英文译名Lust, Caution引起了巨大争议。不少影迷觉得,色在其中并不全指一种欲望,它应与佛教某些观念有关。而戒也会指代剧中的那枚钻戒。假如直译片名会丧失故事本身的内涵和意境,不如将它改作Lust2 or Love。
不过,也有不少铁腕导演凭着自己的英文优势,自行拍板确定英文片名,譬如香港著名导演王家卫,其作品《花样年华》( In The Mood For Love)的英文译名为就为电影增色不少。
现在影片片名的英译主要使用直译、意译、加注或是意译与直译相结合等几种办法。比如《千里走单骑 》(Riding Alone for Thousands of Miles)、《天下无贼》(A World Without Thieves)、《夜宴》(The Banquet)等使用了直译的方法。《云水谣》(the Knot)、《东邪西毒》(Ashes of Time)、《愈快乐愈堕落》(Hold You Tight)等则较好地运用了意译的手法。香港电影《无间道》,原片名取自《涅磐经》第十九卷:大大地狱之最,称为无间地狱。其英文片名Infernal Affairs充分体现出影片所蕴含的佛教文化。
同样,糟糕的电影译名也会成为国产影片进军国外的绊脚石。比如《三国演义》被译作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容易让西方人误觉得是三个王国的罗曼史;《刘三姐》被直译成Third Sister Liu(第三个刘姐姐);功夫片《九一神雕侠侣》竟成为savior of the soul(灵魂的救世主)。
可以看出来,一部电影片名的翻译不止是文字的简单对应,好的影片译名总是反映出了肯定的文化特点,或者是非常精妙的概括影片大意。以下列出一些经典影片译名,供大伙鉴赏:
Scent3 of a Woman(闻香识女性)、the Rock(石破天惊/勇闯夺命岛)、Shaw 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赎)、the Enemy at the Gate(兵临城下)、the Others(小岛惊魂)、Stealing Beauty(偷香)、Legends of the Fall(燃情岁月)、Pretty Woman(风月俏佳人)。
而下面这类搞笑英译片名,会不会令你哑然失笑呢?
《霸王别姬》=《Farewell My Concubine》再见了,我的小老婆;《甲方乙方》=《Dream Factory》梦工厂;《烈火金刚》=《Steel Meets Fire》钢遇上了火;《刘三姐》=《Third Sister Liu》第三个姐姐刘;《国产007》=《From Beijing with Love》从北京携带爱;《唐伯虎点秋香》=《Flirting Scholar》正在调情的学者;《鹿鼎记》(黄晓明版陈小春版梁朝伟版) =《Royal Tramp》皇家流浪汉;《英雄本色》=《A Better Tomorrow》明天会更好